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!这是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。纵观中国历史,几乎每一个新王朝在建立之初,对百姓的态度都相对宽厚。毕竟江山新立,需要安抚民心、凝聚人心。然而随着时间推移,统治阶层逐渐庞大起来,享受特权的人越来越多,分蛋糕的人越来越杂,最后总要有人为此买单。无奈之下,朝廷只能向百姓下手,压榨民脂民膏,最终激起反抗。
以明朝为例,朱元璋本是一个饱受饥饿与战乱折磨的贫苦和尚,他凭借坚韧和狠劲儿夺得天下。可他大概没想到,等到明朝末年,自己繁衍的子孙已经遍布南京城,几乎多到难以计数。按照他当初制定的家法,宗室王爷只需领俸禄、圈地收租,不必担负任何政务,却依旧能锦衣玉食。随着人心的贪婪膨胀,这些王公宗室开始残酷剥削百姓,不断加重赋税、霸占田地,逼得农民活不下去。
当老百姓连口饭都难以下咽时,结局往往只有两条路:要么坐以待毙,要么揭竿而起。虽然反抗的下场多数是九死一生,但总好过等死。于是,明末各地农民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虽然大部分义军都被镇压,化为乱世的炮灰,但仍有人抓住机会,冲破重围,成为乱世之中最耀眼的枭雄。张献忠,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。
展开剩余72%张献忠出身陕西定边,少年时读过几本书,算是略识文墨。为了生计,他参了军,但因性格耿直,不善奉承上官,结果触怒军令,被逐出军队,沦为无业游民。天启末年,陕西大旱,颗粒无收,饿殍遍野。可地方官府不但不施救济,反而依旧催税搜粮,甚至连百姓碗中最后一点干粮都要抢走。终于,在极度的压迫下,愤怒的百姓在王二的带领下冲进县衙,杀官造反。义旗一旦举起,很快便像烈火燎原般蔓延各地。
张献忠敏锐地看准时机,在家乡召集一批兄弟,打出“八大王”的旗号,踏上了起义之路。凭借先前的军旅经验与略通文墨,他很快在义军中脱颖而出,短时间内队伍扩展到数万人。然而,农民军虽多,却缺乏统一指挥,面对训练有素的官军往往吃亏。眼见形势不利,张献忠一度接受朝廷招安,表面投降,暗中养兵蓄锐,为未来再起积蓄力量。
到了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他卷土重来。经过数年征战,张献忠的战术日趋成熟,行军作战灵活机变,打得明军疲于奔命,势力日益壮大。最终在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他率军进入四川,占领成都,自封“大西皇帝”,一时风光无两。然而,历史记载中的张献忠并不仅仅是一位枭雄,更是一个嗜血成性的魔王。《明史》称其“杀人如草,一日不杀,辄悒悒不乐”,虽然略有夸张,但他屠戮百姓的恶名却真实存在,尤其“屠蜀”一事,最为世人所知。
他的性格反复无常,杀戮往往只凭一时兴起。有一次,他攻下城池,城中僧人见势危急,前来劝谏,希望能保全百姓性命。张献忠表面答应,却提出荒唐要求:和尚必须当众破戒吃肉。老和尚在生死关头权衡利害,最终含泪吃下,换来全城百姓免遭屠戮。此事传出后,那句“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”广为流传,成为后人常常引用的禅语。
然而,纵使一时成帝,张献忠最终也未能改写命运。几年后,他在清军与南明的围剿下兵败身亡,死于乱军之中。他的一生,既是乱世中草莽豪杰的崛起,也是嗜血枭雄的覆灭。山河再美,权势再盛,最终仍逃不过尘归尘、土归土的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